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Oct 1, 2024
slug
2024Q4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4Q4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4.12.31 本季度读书
本季度读完6本书,主要在艰难地啃大部头科普《The Vital Question: 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
推荐:《状元媒》《The Vital Question: 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一般:《写作脑科学》《我在寺庙找人生》
不推荐:《素食者》
2024.12.30 年度总结
世界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奔腾不息,暗流涌动。各地接连发生政治变动和战争,同时,人类似乎在进行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大模型在今年全面突破,人工智能指日可待;
今年读苏东坡,读李娟,读生命的起源,继续认识自己和看清生活的意义,虽然看来看去,答案都是那样的简单和直白,但越简单的东西就越容易忽视,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醒;
今年小年从一岁长到两岁,2月份还刚学会说爸爸妈妈,到年底已经可以犟嘴了。生命真是令人惊叹,继续享受舐犊的快乐,希望这小子能继续喜欢体验这个世界;
今年老雷继续每天起早贪黑,今天饭后擦桌子的时候说,以前毛泽东时代的日子过的虽然苦,但感觉更有滋味,现在日子虽然好,但总觉得没滋味。我觉得老雷有点悟到了什么;
今年石总继续打工,经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日子过得平平淡淡。长老问我,今年修炼如何?我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长老微笑,转身离开,临走回头说道:毫无长进,明年再来问你。
2024.12.28 成长
前几天小年学会了双脚跳跃,最近几天,小年学会了玩过家家游戏,比如拿着个卡片假装在挖沙,还假装捡到了石头,并把想象中的石头递给妈妈。这一切说明,他的意识已经成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开始自己编写简单的故事,并直接相信别人也相信他的故事,下一步就是启动撒谎技能,相信自己可以设计一个故事,并检视和修复其中的逻辑漏洞,搭配表演,说服别人相信他的故事是真的。
2024.12.27 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写代码,也并不是哪门语言或者框架,其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心落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技术”,明白“技术可能是商业里面最不重要的”。
from @ramsayleung
2024.12.26 读《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横跨六十年的悲欢离合。1952年的阿富汗贫苦农村,因为贫穷,一对兄妹经历了一场骨肉分离,3岁的妹妹帕丽在舅舅纳比的牵线下被富人家收养,从此天各一方,在历史的浪潮里沉浮。经历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军阀混战,塔利班和阿富汗战争,国破家亡,妹妹随养母去了法国,老实人父亲萨布尔后来累死在田里,哥哥阿卜杜拉几经辗转来到美国,开餐馆维生,后母帕尔瓦娜带着弟弟逃亡巴基斯坦。时间来到2010年,接近60年后,喀布尔,即将去世的舅舅,把一切真相写到了遗书里,拿到遗书的希腊整形医生开始了寻找,最后在所有人都垂垂老矣的时候,哥哥和妹妹终得团聚,虽然此时哥哥已患阿尔兹海默症,完全不记得妹妹了。故事里,纠杂着同志之爱,父亲的如山之爱,兄妹的血浓于水,继母的纠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牺牲。没有英雄,没有奇迹,只有浸透在每一分每一秒中的普通苦难和普通人生。
“知道你从哪里来的,这一点很重要,知道你的根,知道你人生开始的地方。如果不知道,你的人生好像就不真实了,就像一个谜题。就像你错过了故事的开头,一下子就到了中间,拼命想弄个明白。”
2024.12.23 读《我在寺庙找人生》
一个年轻的作者,写的一本很小的书,4个故事和作者的青春记忆,飞机上花一个多小时就看完。
第一个故事,幺师傅讲他年轻在寺庙做事,初遇宗教,后来妻子离世,女儿出嫁,于是了无世俗欲望,在道观出家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年轻的医学生姚姚,适应不了医院的生离死别,并因为邻居大爷的死亡可能是其施救不当产生心理压力,于是休学到寺庙做义工。第三个故事,讲了一个中医骗子,借着宗教大师的名号,招摇撞骗的故事。第四个故事,讲了一个厂二代师兄的事情,以及自己擦拭弥陀殿往生牌位的任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回忆了自己的青春,一个西北小县城的孩子,如果参考父祖辈,大概率是青天高,黄土厚,人如纸,死作尘。但从2008年起,世界剧变影响了这片土地,从小灵通、漫画书,到各种品牌手机,QQ,网络小说,为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命运从此改变。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翻译成流行的大白话就是:除了疾病的痛苦和肉体的痛苦,其他你感受的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所以,众生皆苦,唯有自渡。文艺一点就是 “生命的轮转从来不会因为一些美好而长久,同样不会因为痛苦而停留。生命的上升下落是无法流转的规律,只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东西倾注了感情,加重了与他们之间或浅或深的情感羁绊,因而陷入一段非好非坏的旅程,获得对自己存在的感知”。
@chengdu
2024.12.19 读《The Vital Question: 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 》
这本神书是 Lane Nick 以线粒体为中心的生物能量学三部曲的第三部,前面两部分别是《Power, Sex, Suicide: Mitochondria and the Meaning of Life》和《Oxygen: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
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很大的,虽然是科普,但作者只在绪论里记得读者不是专业人士,会打比方深入浅出地讲,而真正到了正文部分,就已经忘记读者的身份了,沉浸于自己的穷幽极微的细节探索和敏捷锐利的思辨分析,专业名词之多,推理逻辑之复杂,各派观点之起伏,让你稍微走点神就不知道读到哪里了,但只要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保准你大呼过瘾。
生命是什么?从非生命到生命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非要在某个地方划清界限,没有什么意义。
薛定谔在他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两个核心论点:首先,生命在局部抑制熵增,以此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其次,生命能在局部逃避熵增的诀窍隐藏在基因中。这本书直接带来DNA的发现,开启了生物学的新时代。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又错了,第一,把生命看作一种“低熵状态”,认为它比对应的有机物“浓汤”更加有序,这种观念并不完全准确。生命的组织和有序是以环境更加无序为代价的,而且后者付出的代价更高;第二,加入对能量的思考,问题才变得切中要害:什么是活着;第三,从非生命到生命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非要在某个地方划清界限,没有什么意义。生命的实质在于结构(部分由基因和演化决定),但是生存(生长与繁殖)的实质在于环境,在于结构和环境如何相互关联。
薛定谔提出了把熵、热和自由能联系在一起的方程式,简单又经典:
ΔG = ΔH – TΔS
ΔG即“吉布斯自由能”,是可以做机械功的“自由”能量,比如驱动肌肉收缩,或任何细胞内的活动。
ΔH代表热量的变化,热量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使其加热并增加熵。如果热量从反应系统释放到环境中,ΔH作为反应系统的量度会是负值。
T代表温度,它的影响取决于环境。
ΔS代表系统熵的变化。如果系统的熵减少、变得更加有序,ΔS是负值;反之为正值,意味着系统变得更加混乱。
对于任何自发的反应,自由能变化ΔG必须是负值。构成生命的所有反应,其总体效果也必须如此。也就是说,只有当ΔG为负值时,反应才能自发进行。
本书从宇宙的化学元素构成这种最基本的规律出发,推演了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使用化学渗透,都依靠跨膜质子梯度驱动碳代谢和能量代谢。
Lane Nick 所有经典的书
- (2002). Oxygen: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
- (2022). Transformer: The Deep Chemistry of Life and Death.
2024.12.09 Nothing Matters
2024.12.08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全文:2024.11 付鹏汇丰银行私享会演讲全文 )
一,世界整体大格局正在“右翼化”,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核心问题是意识形态。
1. 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类似金字塔结构,最顶层是意识形态,中间是政治,底层是市场和资产。社会政治的发展本质上是群体性意识形态的周期,也就是政治中的“左”和“右”,这些东西的变动才是世界经济周期的最大变动。
2. 利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贫富差距,利率越低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大,利率越高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小。贫富主要讨论来自于劳动价值,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靠劳动力的就是被淘汰的一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当这种矛盾压力大了,就会转化成社会矛盾,甚至可以通过选票转化成对政治的影响,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3. 过去百年,顶层的方向是固定的,就是从极端右翼不断向左翼在运动。而最近以2016年特朗普上台为起点,世界整体大格局正在转向“右翼化”,其实是全球各个国家内部的矛盾展示,标志着二战后形成的全球化秩序正在瓦解,中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整个资本运转的逻辑框架都在发生着巨变。
二,中国经济面临严峻问题,核心是年轻人少了,有效消费严重不足。
首先,中国的经济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要严重得多,核心问题是有效消费不足。
问题从2019年开始就出现了,到现在表现得特别突出,而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底层民众早已开始消费降级,压力随后逐渐向中层传递,中产阶级因为裁员、降薪等因素产生恐慌而大幅压缩支出,今年中产阶级迅速萎缩,大量中产下沉为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高层消费也在收敛,连轻奢品牌都卖不动了。
这种消费能力的下降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过往20年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中国内需的强劲,而这种内需的本质是“人口收入的债务函数和杠杆函数”,也就是说本质上年轻人就是所有人财富的来源。
因为说到底,既得利益者短期内积累的财富效应,其实是另外一批人短期内累积的债务。200万买的房子,600万卖给年轻人,相当于年轻人未来30年青春的当期现金折现被拿走了。原业主未来30年潇洒了,而年轻人则背上30年的债务,如果没有收入的增长,要硬硬地还30年,他就是失去的30年,而原业主替他多活30年了,就这么简单。
“80后”一代曾是中国消费的主力,凭借三代人的积累(父母、祖辈的“六个口袋”)、自己的收入以及金融杠杆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这就是中国内需的所有底牌。中国经济的任何问题,所有债务问题、经济问题均由这代人买。所有政府的债务、企业部门的债务、金融部门的债务,只要居民部门能扛得动,都不是债。
当这一代人面临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压力,实际杠杆率已接近极限,当大规模老龄化开启,年轻人不再生育,所有债务的兜底就没了,麻烦就出现了,用加杠杆的方式刺激经济,这个手段将失效,2008年的故事不会再有了。
任何国家的本币债务就是对自己本国居民的征税权,税等于什么呢?税基×税率,税基等于人口和收入函数,一叠加就是人口x收入×税率。中国现在的化债化什么?人口不增,收入不增,答案只有一个,增税率。未来,化解债务的可能途径包括提高税率、引入遗产税和房产税。在人口和收入难以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这些税种的实施几乎是必然趋势。
如果没有增长,怎么让大家都能吃到蛋糕呢,核心就是进行再分配。政府和居民之间进行再分配,贫富之间进行再分配,债务和杠杆之间进行再分配,如果不做,那我们就是35年前的日本。日本35年经济核心到底是什么,是代际分配,不是增长,日本战争后获取所有资源要素(岗位、职务、薪资),战争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到了2012年开始死亡,代际分配,老同志们死了,年轻人吃的蛋糕就自然多了,就这么简单了,这种时候,00后指望着炒股来分60后的财产,就是想多了,还不如去萧山当个上门女婿来得更快一点,财富代际再分配,躺赢,何必要天天炒股累死累活的。
如果明年打贸易战,变的更加严峻了,那利率可以更低点,比如破2,汇率可以往上放一下,7.3-7.6,7.3-7.8,财政可以再扩一点,这是我们现在手上唯一剩下的牌,怎么可能一次给你打出去呢?咋打,打出去以后没有海外市场给你做背书,我们就是新兴市场了。这个游戏就是现在国内的逻辑,止和稳,没有刺激,靠啥刺激?你对国内所有资产理解透了,大概率也就是明年的一些东西了。
三、其他一些点
1、以后学历不值钱,大概率以后硕士也不咋值钱了,如果三年后经济的问题还不缓解,估计开始鼓励大家读博了,读到30岁再开始就业吧。
2、当财政需要扩张,当利率在下降,你们可以想想财政花钱短期内挣不到,国内经济的有效需求不够,储蓄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利率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汇率就代表着你的实际回报率以及本币购买力,是减弱的。所以新兴市场一般来讲,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利差会推着汇率贬值;二是政府的债务会推着汇率的贬值,会导致资本流出,会导致你需要加息去应对,但一加息,经济崩,资本进一步流出,这就是新兴市场危机。
3、现在的机会,一是要么做富的,要么做穷的,放弃中产吧;二是年轻人的生意做,老年人的生意做,40多岁中年不做;三是国家让你干哪些产业你就干,而且一定干早期,早期干完就撤,后期一定过剩。
2024.12.07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最近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而且有种加速崩坏的迹象,感概。
2024.12.03 当前 AI 的最佳用途:替代工作量,而不是替代创意
现阶段,AI 擅长的并不是创意,而是效率。AI 的优势在于处理重复性、机械性、高负载的工作,为创作者省下时间和精力。或者说AI 擅长的不是构建灵魂,而是扫去尘埃;它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发明故事,而在于找到那些被遗忘的篇章。让 AI 做它擅长的事情,例如进行内容分类、主题挖掘、语音转录、以及基础编辑,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而真正的创意和灵感,依然需要人类来提供。
例子1:不要用 AI 来端到端写小说,而是把 AI 当作一名"助理编辑",让它帮助我们找到网络中的潜力作品,整理、归纳、提取那些被忽视的好内容,再由人类来对其进行创作和打磨,这样的组合或许才更有可能诞生出真正的精品;
例子2:用 AI 的能力来实现“喷嚏图卦”,每天从海量互联网信息里摘取最需要关注的头部信息做成一天的新闻简报类内容。已经有人做了:章鱼日报;
例子3:用 AI 工具扫描 GitHub 的 README 文件,挖掘一些内容深度丰富但关注度不高的开源项目,然后将其重新组织,写成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这不仅让你的内容更真实可信,还能为你建立一个独特的内容库;
例子4:用 AI 工具批量分析播客内容,形成简介、内容概要、核心主题和独特观点等信息,帮助用户更快理解播客内容,判断是否有听的必要。目前已经有产品在探索,实现信息流刷播客,体验地址:https://podquest.app/s/read;
例子5:用 AI 做信息筛选器和格式转换器。将那些有深度的但因为难理解而被忽视的作品进行重新组织,转换成播客、博客、短视频、短剧、漫画,甚至爽文等,然后以新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播客生成器,某某风格解读《百年孤独》等;
例子6:根据用户每天读的书,适当地组织问题,进行提问,帮助用户回忆和巩固当天的知识点,并根据用户的反馈适当地发散,增强用户在这个知识点的广度。
2024.12.02 打油诗一首
卢瑟好阔论,
差生文具多。
心向青云处,
躬行莫蹉跎。
2024.12.01 社会中没有一个群体知道并决定所有其他人的最佳方式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关于中德体制差异: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在社会中拥有哪些权利以及谁可以通过援引共同利益来限制这些权利的问题。对我来说,社会中没有一个群体知道并决定所有其他人的最佳方式。”
出生并成长于东德的默克尔对社会主义的这一套玩意还是很熟悉的。
2024.11.29 迷雾指数
迷雾指数是一种英文出版界衡量文章难以理解程度的度量方式。算出来的数值就表示如果要轻松读懂某篇文章,读者具备多少年的正规教育。迷雾指数在8以下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在12以上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圣经》和马克吐温的文章迷雾指数都在6左右,而《时代周刊》和《华尔街日报》的迷雾指数在11左右。英国最畅销的日报该指数平均为10,而较严肃的日报该指数则为13~14,科学家的科研论文迷雾指数通常在18~22之间,极端可达40。2007年,曾有人比较过微软和苹果两家公司掌门人的演说的迷雾指数,盖茨演说的迷雾指数为9.37,这意味着要听懂这场演讲,最少需接受9.37年的教育,与之相比,乔布斯演说的迷雾指数仅为6.9。
台湾师范大学设计了一个中文文章可读性指数,叫做 Chinese Readability Index Explorer,简称CRIE。很想用它来试一试《人民日报》,可惜需要注册会员才行,而注册一直报错。
2024.11.27 快速八股作文法
step 1:以主题为中心,想想关于这个主题 (或者说场景),可以扩展出来什么名词。比如围绕“长城”可以联想到:山峰、山谷、天险、信号、狼烟、战争、冷兵器时代;
step 2:围绕名词,联想能与之搭配的形容词,以及给形容词做近义词替换。比如:长城—绵延万里,山峰—层峦叠嶂,山谷—郁郁葱葱,屏障—人工,信号—重要、宝贵,狼烟—四起、烽火,战争—残酷,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step 3:根据名词和形容词,从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中找到文章的立意。比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step 4:在一些名词的组合中,放入有动态感的动词。比如:长城—蜿蜒—山峰,长城—蛰伏—山谷,屏障—抵抗来袭,狼烟—传输—信号,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step 5:围绕立意,将上述名词、动词、形容词适当组合加工,形成一篇文章。
from 《写作脑科学》
2024.11.23 世界正在梦游般地走向末日
Peter Thiel 说的。
2024.11.19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from 《夜航西飞》
2024.11.16 地球是个旋转木马
凌晨三点想到的一句,感觉肯定是我独创的,准备白天扩展成一首诗,然而白天使用了一下谷歌,发现已经有太多了。
2024.11.15 语音交互无法成为主流
Voice will never be the ultimate user interface.
- Voice is inherently incapable of representing abstract thoughts:只靠口述几乎没法写成一篇文章。因为需要花时间去找到对应的词,把零星的想法整合成句。
- Voice makes quite a few things harder not easier:理论上,说出“叫一辆网约车去机场”似乎是完成任务的最简单方法,但是如果你还有其他细致要求,比如指定车型和限价,口头表达就会很麻烦。
- Voice is privacy invading:公开场合对着手机说话下达指令,大部分人都会顾忌到隐私问题。
- UI is preferable to understand the limits of software:很多事情,软件无法做到,视觉 UI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软件的功能。如果没有视觉 UI,你很难发现软件不能做什么事。
- Users don’t like talking all the time:没有人想一直叨逼叨逼叨。
- Voice can’t resolve real-world ambiguities:语言表达可能存在大量歧义,无法通过纯语音界面轻松解决。人工智能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你想要完成什么。
2024.11.14 回到过去
村上春树最近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说:
I feel like the pandemic was a turning point, and the world is in retreat now, being dragged back into the past. I might even go so far as to suggest that it’s becoming more medievalized. Globalism is in flight in a big way, with social media, once so promising, now reaching a dead end. The image of a town surrounded by high walls may reflect that situation, of things being blocked, and obstructed. Perhaps in this era we live in, older stories may reveal a kind of unexpected resonance. I’m really hopeful about that possibility.
2024.11.13 问题
到今天,我的top 2待解决问题是
- 意识是什么;
- 生命是怎么起源的。
2024.11.12 禁欲主义
大部分哲学和宗教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提倡一些禁欲行为,类似斋戒等,来达成一个目标:Strengthening your body and mind to make yourself indifferent to and indifferent from the things that are outside your control. That is to say, turn yourself into someone who can handle hardships with as few possessions as possible.
其实说白了就是提倡 MVP 生活,从根本上舍弃无法控制的事情。
from link
2024.11.11 伟大作品的3个层面
- 视觉冲击
- 情感共鸣
- 哲学思考
三者层层递进,而第3个往往是建立的前两个的基础上。能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的作品,可以称为雅俗共赏的伟大作品。
2024.11.09 活着
活着就是能量流动。
2024.11.08 祛魅
文明的发展是不断祛魅的过程,世界从神圣化走向世俗化,从神秘主义走向理性主义。
个人精神的成长,也是从学会祛魅开始:
对组织祛魅,认识到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到处都是修修补补凑合着过的组织,完美和光环不过是不熟悉真相导致的误解。
对人祛魅,认识到不论是某领导/某总裁/某专家/某老师,去掉“光轮效应”和“光环效应”,都是要吃饭拉屎放屁的普通人。
对鸡汤祛魅,认识到线性思维的局限性,放弃对“勤奋”的迷信,如罗翔老师所说:“你假如相信勤奋一定就能成功,那你就无法坦然的面对生活。”
当你不再盲目地跟着别人的路走时,你才会思考自己要去哪里。
2024.10.31 侠客行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周四,本周全程无尿点。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除了形容侠客,也可以形容做局的人。
@chengdu
2024.10.30 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
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也称为“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它描述的是一种认知偏差,即当一个人第一次了解到某个信息或现象后,很快就在短时间内频繁地遇到或注意到这个信息或现象。
比如你刚跟人聊了某个商品,就突然发现微信广告给你出了这个广告,让你感觉像是有人在监控你。这种通常并不是真有人在监控你,只是之前的你并不会过度注意它,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庞杂信息中,它们直接被过滤掉了;但一旦你开始很注意某个词、某个事物,它便会在你的认知中格外凸显出来,令你觉得它无处不在。
这个现象最初是 1986 年由 St. Paul Pioneer Press 的读者 Terry Mullen 提出的,他写信给“Bulletin Board”(一个专门收集搞笑事的栏目)提及了一件事,说他第一次听说“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德国恐怖组织“赤色军团”),之后不久又从另一个渠道很巧合地看到了这个词。这个故事刊登之后,读者不断提交自己经历过的类似事件,这个现象也因此被命名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
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经常刷正向存在感。
@chengdu
2024.10.28 meme
革命就是传播传播革命的meme,但不止是革命,其实每个人都在传递观念,观念也是一种meme,它从你的嘴里说出去后,有些会死去,有些会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在公司里,也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制造meme,培养meme,让他们传递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的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最后影响事情的走向,达成我们的价值目标。
@chengdu
2024.10.27 冷知识:演化的黑洞
生命大概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出现,距今大概40亿年,但是它们一直是细菌,跟我们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人类以及所有复杂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真菌、藻类和阿米巴原虫) 有另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20亿年~15亿年前才出现,它一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现代”的复杂细胞,拥有精细的内部结构和空前的能量代谢水平,它们由一套复杂的蛋白纳米机器驱动,由数以千计的基因编码。但这一切是如何演化来的呢?这是个演化的黑洞。
2024.10.25 当前AI行业现状
2024.10.23 读《素食者》
恕我浅薄了,就这玩意儿也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韩国小说家韩江的这本书出乎意料地薄,读完后感觉内容也很薄,只是一味地在某一两个女性身上集中展示女性的痛苦,压抑和哀怨,明里暗里地把源头指向父亲和丈夫等男性角色的粗暴和冷漠,完全没有深挖甚至都没有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社会根源和解决途径。而且,角色们都有精神病似地在那”撞墙“和”自残“,然后不断给读者说“你看你看我多痛苦啊,别管为什么,就说痛苦不痛苦吧”,感觉真有病啊。
2024.10.21 读《状元媒》
叶广芩老师的这本书虽然是以她的家族为中心的故事,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家族,以及中国千万家族那几十年的故事。已经发生的事情既已无法改变,只能想想宇宙洪荒和大江东去稍稍平复内心的波澜。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可以借用王菲的歌《红豆》里的一句歌词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2024.10.20 完美工作
有兴趣 + 有挑战 + 有收入
2024.10.18 海钓
相比于自己玩游戏,更喜欢看别人玩游戏。自己玩游戏造因果,看别人玩游戏解因果。我可真是个做神仙的好苗子。
2024.10.12 ESP32
Espressif Systems (乐鑫科技) 出的这块单片机真是物美价廉,赞美。
2014.10.11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在他的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里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则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规则要保证游戏的无限性,规则是可变的,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有限的游戏到处都是,而无限的游戏,最恰当的例子也许就是「人生」。
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所以无论你是卷各种培训班,或者起早贪黑考研考公,或者加班加点为升职加薪,都不要忘记,人生是个无限的游戏,不要按有限游戏的玩法来玩。
2024.10.10 青天白日满地红
大陆冷知识:1911年的今天,武昌起义发动,辛亥革命爆发,直接导致中华民国取代了清王朝。所以今天是中华民国的国庆节。
2024.10.09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创业容易守业难。任何团队规模一旦大了,就容易分裂成各种小组织,然后利益方向就会分岔,不同组织间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组织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也不完全一致,每个人的利益和团队的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再叠加人的生态多样性,于是明争暗斗、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内外勾结、权谋心术就都出现了。
无论古今中外,好像每个朝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从志同道合的兄弟开创事业,到最后各种派系的斗争,闹得乌烟瘴气天下大乱,最后改朝换代再来一次。
为什么会有利益分岔?如何避免利益分岔?似乎本质问题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至今没有看到好的解决方案。
2024.10.08 你唯一升级的方法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 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直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如果你每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会多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日积月累的效果巨大到你想象不到。
2024.10.07 关于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对这个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译版本。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一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你要记住,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一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标,你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伪装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和过程去剔除那些覆盖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观念、主流思维影响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和你的回忆,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
对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才能把脑子里面的那些杂物剔除掉。在你写到50-100条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放弃,或者找个借口去做别的事。因为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杂乱,你也完全没有想哭的感觉。这很正常。不要放弃,坚持想和写下去,这个抵触的感觉会慢慢地过去的。记住,你坚持下去的决定会将这一个小时变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
当你写到第100个或者第200个答案的时候,你可能突然会有一阵内心情感上的涌动,但还不至于让你哭出来。这 说明那还不是最终的答案。但是把这些答案圈起来,在你接下来的写的过程中你可以回顾这些答案,帮助你找到最终的答案,因为那可能会是几个答案的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答案一定会让你流泪,让你情感上崩溃。
此外,如果你一开始不相信人这辈子活着有什么目的,你也可以写下“1. 活着不为了什么。” 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坚持想和坚持写下去,你也会找到让你哭出来的答案。
作为你的参考,Steve Pavlina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花了25分钟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终答案。而那些让他有一阵情感涌动的答案分别出现在在第17,39,53步。他将这些抽出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华。想要放弃的感觉出现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来做点其他事情,感觉极度没有耐心等等)。写到第80步的时候,他休息了2分钟,闭上眼,放松大脑,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钟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变得更加清楚。
无论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终的答案一定会是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或者几句句子的组合。这个答案在外人看来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说的那种“谁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这几句空洞的句子会对你有非常丰富而且有意义的含义:因为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去思考,去判断,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终领悟出来的。
2024.10.06 福格行为模型
B (行为) = M (动机) x A (能力) x P (提示)
只有当动机、能力和提示都设计好,我们就能持续进行行动,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情。而这个模型,也可以被用在设计用户产品的底层逻辑之中,让用户对你的产品爱不释手。
M (动机):想不等于能坚持,因为动机具有冲突性和波动性,会收到身体、情绪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想减肥,但是看到好吃的蛋糕还是忍不住,刚办健身卡的时候能天天去,一个月后就慢慢没动力了;
A (能力):影响能力的5个因素,时间、资金、体力、脑力和日程,比如你设计了一个减肥计划,但是坚持不下来,可能的原因是量太大了,体力跟不上,可以试着缩小规模或者设计简单的入门步骤,缩小规模就是从只做一个动作开始;设计入门动作,就是养成仪式感,哪怕就去健身房进个门就算;
P (提示):需要是有效的提示,反面例子是早上提醒晨跑的闹钟,有效的提示是已经成为习惯的动作。比如洗完澡就会自然擦干身体然后就会穿衣服,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所以可以把洗完养成的习惯,编码进已有的旧习惯里,具体有三步法:
- 列日常习惯清单(细);
- 为新习惯匹配行动提示,地点、频率和主题要保持一致;
- 反复练习和优化;行为设计=情绪设计,找到让自己开心的庆祝方式,并放到每次新习惯完成之后。
2024.10.05 三岁之前的记忆
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大脑发育。人类的记忆由大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和突触承载,海马体负责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中,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都没有发育成熟,3岁之前,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不稳定,很多突触形成,也有一些突触消失,可能因此有些记忆就消失掉了。
2、自我意识。新生的婴儿,觉得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没有区别。既然是一体的,“我”还不存在,那么“我的记忆”自然也不存在。
3、语言因素。人类最早没有文字,所有的记忆用语言的形式代代流传。3岁前孩子的语言功能还不完善,还不能帮助他们梳理并存储记忆。
但是!三岁之前的事情虽然会被遗忘,但经历不会毫无意义,当时的感觉,或愉悦或悲伤,都必然通过另一种方式,保存在了大脑的某个角落里,成为人一生的底色。
2024.10.03 赌博
赌场放贷,不怕你赢,就怕你不赌。
2024.10.02 遍历性
跑赢大盘的基金虽然年年都有,但年年不同。股市里赚了一次大钱的人总是听说,但巴菲特却只有一个。
一群人做一件事取得的平均值,和一个人经历这件事很多很多次,是不一样的。一群人来炒股,对系统来说,是有遍历性的,即统计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统一性,表现为时间均值等于空间均值。而对于个人来说,没有遍历性,你一旦爆仓,就已经永久地出局了。如果你无法承受小概率的失败,再大概率的成功也没有意义。要防止自己成为系统遍历性的牺牲品。比如俄罗斯轮盘赌游戏:左轮手枪里只放一个子弹,大家轮流对自己开一枪,每玩儿一轮,至少挂掉一个,然后大家分掉这个倒霉鬼的钱。表面看起来是有5/6的概率赚到钱,但这个是系统的平均值,到你个人来说,你敢玩吗?放在股市里,个人散户要想实现系统遍历性,几乎唯一的办法就是买指数了,其他几乎都是在玩轮盘赌。
投资并积累财富的最有用的策略就是几条大白话:别亏钱,少花多存,存的时间越久赚得越多。还有,别借钱炒股 (除非你有百分之百准的内幕消息)。
2024.10.01 这些狂暴的欢愉,终将有狂暴的结局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And in their triumph die, like fire and powder,
Which as they kiss consume. ”
这些狂暴的欢愉,终将有狂暴的结局
犹如烈火亲吻火药
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from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六场